B体育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为什么爱运动体育好的孩子更能成大器?
为什么爱运动体育好的孩子更能成大器?在我们的教育中,跟“成绩”、“功课”,甚至跟“休息”相比,运动都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儿。不仅父母不重视(父母自己也不运动),在学校里,体育课常常被“语数外”等主课所占用,课间的户外活动常常因为所谓安全问题被限制。
很多西方,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: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·鲍尔森曾是大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曾是花样游泳运动员,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前任俄罗斯总统普京,13岁开始练习柔道,多次获得圣彼得堡市柔道冠军,他的柔道八段水平是很多专业柔道选手都难以企及的高度。
华尔街精英的工作基本是没日没夜,因为全球性投资,常常24小时待命。连睡觉时间都很难挤出来的他们,却更强调运动的必要性。2015年的全能赛冠军就说:“就像你每天必须刷牙一样,我必须挤出时间去锻炼!”
在欧美学校中,最受欢迎的不是所谓学霸学神,而是橄榄球队队长。体育,是融入集体,跟同学打成一片,得到认可,受到欢迎的重要途径。
这是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一周日程表,虽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么多的体育训练,但是欧美孩子的整体运动时间的确大到我们难以想象。
同时,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的体育活动,努力参与其中,比如表中孩子的父亲塔林格先生,虽然周三半夜的飞机才到家,第二天一早就去上班,但工作一天后还是带儿子去参加足球队的训练。
我们能看到,在西方国家,从国际政要,到企业精英,从一流名校,到普通家庭,体育运动的地位都不可撼动。功课再忙,生活再累,都会有专门的时间进行体育训练。
其实,能喊出“运动第一,学习第二”这样的口号,并不是因为国外的教育体系不重视分数,而是他们认为,比起单一的分数,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成功的指标要复杂的多。会念书考试是一回事,能成大器却是另一回事。
各大名校费心费力去寻找有体育特长的学生,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经历过艰苦的体育训练的人,具有更优秀的心智,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。
运动场上的逆境是最好的教育契机。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输不起,害怕失败,逃避困难。但只有经历失败,经历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,学会面对失败,走出困境,才能建立真正难以击垮的信心。
体育精神要求提起精气神儿,认真专注,需要对自己有要求,要约束。无法容忍做事儿敷衍,蛮不在乎。这恰恰是很多孩子的毛病。
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愿意吃苦,但是家长并没有给提供孩子吃苦的机会。导致孩子遇到挑战,很快就想到放弃,而体育运动中枯燥的训练,需要坚持,坚持,再坚持B体育官网。
运动会给孩子带来更好的自我形象,让他们在社交中更自信。想要成为团队运动中的灵魂人物,更需要号召力和影响力,就像在公司中带领一个队伍前进一样,能够激发士气。
未来的社会需要孩子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、跨界合作、在竞争中寻求共赢的能力。团队运动中所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,竞争和合作的意识,都是孩子们未来成功的保证。
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,内啡肽也被称为“快乐激素”,能让人感到愉快满足,可以帮助孩子排遣压力和不快。
而我们作为父母,如果只是因为教育体系“以分数为中心”,就完全忽略培养孩子未来长远发展的能力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在斯坦福大学的成就测验中,那些体能好的学生,数学胜过全体67%,英文胜过全体45%。芬兰几所大学2010年的一项共同研究更是发现,相比于运动锻炼水平一般的孩子,在体育锻炼上更为活跃的孩子,在后所赚取的工作收入要高出30%。
2004年一个由小儿科医生、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研究发现: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,每次30到45分钟,就能让孩子上课更专注,教室行为更加良好。而下图,是步行运动20分钟后大脑活跃度对比。运动后,大脑更活跃,孩子的情绪更好,运动时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也能促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。
所以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放学后去打篮球,踢足球。觉得孩子功课压力大,时间紧张,没有精力去运动。运动耽误孩子的学习,等等,真的是非常大的误解。
苦口婆心说了这么多,真的是因为现在的家庭太忽略运动,也大大低估了体育活动带来的各种作用。真心希望大家看了文章,都可以行动起来,让孩子去参加一些有组织的体育运动,比如加入一只球队,然后长期坚持下来,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尤其是觉得自身家庭条件不是很好,教育资源比较缺少的家庭,更要相信,体育运动,和阅读一样,是丰富和提升孩子(包括我们自己)最便宜也是最公平的手段。
别再说孩子就是懒,不爱动。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他们,研究表明,如果父母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那么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要比其他孩子高出5.8倍。
况且,陪伴孩子运动是让亲子双方更亲密的过程,尤其对于父亲,可以借由运动参与到陪伴孩子,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互相受益。